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90430文章分享03

https://blog.xuite.net/geppy.xx/daikankyohou/54690683-%E8%87%BA%E7%81%A3%E4%BA%BA%E7%9A%84%E6%94%BF%E6%B2%BB%E7%8B%82%E7%86%B1%E7%97%85%E3%80%82

整天開罵真的就是關心政治嗎?
    現今的網路平台上不難找到普通民眾對於政治議題或是執政者提出批評與嘲諷。這些所謂的「政治狂熱者」算是真正的關心政治嗎?
    所謂的政治,難道不是應該真正為了台灣著想,制定值得長期執行的政策?而非短視近利,只擬定騙取選票的短期政策。我們時常把「反對自己不喜歡的執政者」與「關心政治」混為一談,前述的行為不過只是淪為選舉騙術的奴隸罷了。深綠的贈恨深藍的,深藍的鄙視深綠的,但真相是雙方都被顏色蒙蔽了雙眼,他們只顧著反對「不喜歡的人」,而非反對「不合宜的政策」,何嘗不是一種短視近利的行為?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因為台灣人都很懂得原諒。這次藍的做不好下次選綠的,下次綠的做不好又選藍的,下下次藍的做不好再選綠的,沒有任何人為了台灣真正美好的未來著想。政客要的只是選票,從來沒有認真傾聽不同價值觀的想法,甚至為了反對而反對。選民也一樣,討厭與自己政治傾向不相同的人,沒有人願意好好坐下來,討論怎樣的決策才是對台灣真正有幫助。如果能有更多人以局外人的角色觀賞這齣長達20年的鬧劇,或許台灣的政治生態能夠更理性的包容不同面向的觀點,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20190422文章分享02

完整文章: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814
文章出處(需訂閱才能閱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254?full=y&archive


    2018年年底,公投議題在大學生之間無非是最火熱的話題之一,尤其是關於同性婚姻的公投。當時在各大社群媒體上(facebookinstagramPTT)有著各種支持同性婚姻合法的聲浪,導致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於此項公投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然而公投的結果卻不符預期,甚至傳出有同性戀者因為無法接受而自殺。
    此文提到類似上述「同溫層太厚」的情形其實全球各地都在發生,原因有兩個。一、人類本身習慣接收跟自己想法相近的資訊,且容易記得跟自己想法吻合的意見。二、社群媒體演算法傾向於讓使用者更容易接觸與習慣相符的信息,因此讓使用者更常接觸到與自己想法相符的信息。
    「沉默螺旋效應」在注重團體的東方社會可說是深植人心,因此我們不該只注意時常接收到的訊息,而是留意那些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才有辦法更全面。若網路上的所有人都能養成這樣的習慣,社會才有可能更加理性、和諧與進步。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20190414文章分享01



「撩妹語錄梗圖」其中所隱含的性別議題


                此文一開頭首先介紹什麼叫做「性別表演」,意旨當我們認為某種性別就該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是正常的。例如:男生蹲下幫女生綁鞋帶、或是男生主動向心儀的女孩求婚、亦或是男生上車前主動幫女生開車門等等。這些行為或許不是絕對該由男性去做,但若將上述的性別對調後,情況會令人有些不適應,這就是所謂的性別表演。
                接著作者又介紹了有關社會權力的運作模式分為三種情況,其中一種情況為:當社會流行某種事物或價值觀,該社會中的人們自然會認為這種事物或價值觀是正確的。
                綜合以上兩點,撩妹語錄梗圖的流行正符合了上述社會權力運作的模式,可能讓人認為男生「撩妹」是正常而不可或缺的技能。然而此種概念卻加深了某種不合理的「性別表演」在人們腦中的印象。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20190605我的主張-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韓粉風潮

        我主張:生而為人,有任何主張都是危險的。         當我們沒有完全了解一件事情的全面而輕易地發表意見是危險的,因為儘管我們的內心明白自己說的話或許不是那麼完善,我們還是會願意改變自己的認知去迎合發表意見這樣的行為,例如:在不完全了解一位市長的做事風格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