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沒有完全了解一件事情的全面而輕易地發表意見是危險的,因為儘管我們的內心明白自己說的話或許不是那麼完善,我們還是會願意改變自己的認知去迎合發表意見這樣的行為,例如:在不完全了解一位市長的做事風格前就在網路上大力地讚揚他,直到後來發現這位市長只會在市政質詢上表演跳針,但還是願意相信這位市長很優秀。上述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改變自己對某事物的認知以符合曾經做出的行為。
當我們透過認知失調對一個事件有偏頗的認知後,儘管查閱再多的資料恐怕也是很難回歸到完全中立的狀態,因為人們會選擇性地回憶、蒐集對自己有利的細節,並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心理學上稱為驗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承襲上述例子,我們一但相信市長是高雄的唯一救星,便會去蒐集他路平案的政績佐證我們的想法,並忽略他在選前說空話、質詢跳針的資訊,最後我們對於市長的看法便會更加固化。
最後我們可能會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並組成一個團體,人稱「韓粉」。我們會聚在一起分享我們的對於市長的支持與衷心程度,討論前我們各自對市長的支持分數可能只有5分,但經過討論後發現大家的支持度提升到了8分,也就是更加地支持市長的表現。這在心理學中稱做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意指在一個組織群體中,個人決策因為受到群體的影響,容易做出比獨自一個人決策時更極端的決定。
我們可以發現:影響我們想法的不完全是事情本身,有部分原因很可能是被「自己」誤導了。試著回想一下,我們是否曾經被一篇文章或是一則新聞的片面之詞牽著鼻子走?是否曾經因為一時衝動發表了不適當的言論?我們應該學習以旁觀者的角度是觀察與分析事情的全貌,不需要急著表態自己的看法,並嘗試用不同角度切入同一件事情,直到真正了解了再發表主張也不遲。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A4%E4%BD%93%E6%9E%81%E5%8C%9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2%BA%E8%AA%8D%E5%81%8F%E8%AA%A4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A4%E4%BD%93%E6%9E%81%E5%8C%9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2%BA%E8%AA%8D%E5%81%8F%E8%AA%A4